读书札记:重读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
为什么重读?
毫无疑问,最近的烦恼和上面的关键词对上了:
- 孤独感很强,有陷入存在之虚无的趋势
- 对时间的流逝逐渐麻木,思绪浮躁,难以静心
- 焦虑感、无助感......
如果你最近也感到非常焦虑,感到孤独,感到无助,不妨也来读一读这本书。
这本书很薄,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,但是我相信看完后会让你收获颇丰。
关于这本书和作者
这本书的作者是弗兰克尔,作为犹太人,在纳粹时期,他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,在那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面,他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,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,开创了意义治疗法,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。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,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,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。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。正如世人对他的评价: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,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。
每每重新翻开这本书,我都会有一些新的体悟和感受,并且被作者的经历所激励。作者的实际经历是这本书观点的最好论证,相比起来,其它有某些书让我觉得有一种坐在书房里面空想空谈的错觉。
书摘&体悟
关于意义疗法
意义疗法不是自省和溯旧的,而是着眼于未来的,着眼于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。
意义疗法认为,人的主要动力: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。
我的小思考:
相较而言,弗洛伊德学派则更加倾向于“原因论”,如对你的原生家庭进行刨根究底,找出所谓的“心灵创伤”。
我认为这并未真正解决问题本身,并不是真正面向未来解决问题。
阿德勒的观点认为,人会为了逃避现在的责任,而制造出一些心理和生理的痛苦,即所谓目的论。
存在之挫折
存在大致有三层含义
- 存在本身,人特定模式的生存。
- 存在的意义
- 对存在意义的追求
对存在意义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,会遭遇存在之挫折,存在之挫折会导致”意源性神经官能症“。
意源性神经官能症
- 原因:存在本身出了问题,如追求意义过程中遇到挫折,而不是由于欲望和本能。
- 解决:意义疗法。
- 苦难:苦难不总是病理的,反而可能是个人进步的表现,特别是当苦难由存在之挫折引起的。
- 焦虑: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,而绝非心理疾病。医生很可能是用后者去解释前者。
精神动力
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,便能生存。 -- 尼采
- 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——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。
- 人实际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,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、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。
- 他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,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。
- 人所需要的不是“内稳态",而是我所谓的“精神动力”。
存在之虚无
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。 -- 叔本华
存在之虚无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。
进入近现代依赖,人类的双重丧失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:
- 指导我们行为并带来安全感的动物本能。
- 作为我们行为根基的传统的消减。
我的小思考:
存在的虚无这块的内容在罗洛.梅的《人的自我寻求》中也有提及,我深以为然!
在社会越来越趋于文明的进程中,传统的家庭观念、婚姻观念、群体观念逐渐淡化,并且人的精神世界也从群体趋向于个体,从而也越来越孤独。
这就导致了两种行为:
- 去做别人所做的事情:随大流。
- 比如卷绩点、卷保研、卷比赛、卷xxx
- 做别人希望我做的事情:(作者讲会走向集权主义。)
- 比如:一直被课程进度推着走,被迫参加一些水课,做一些无意义的作业。
- 再比如:对自己不自信,不敢特立独行。一直根据别人的评论行事。
- 这些都是我身上会出现的问题.....
我的小思考:
上面两类表现作者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了,现在这两种行为在我们身上,在整个社会里依旧非常常见。
我们难以避免内卷、竞争和压力,也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、焦虑、迷茫、无助
作者给出的典型例子:
- 星期日神经官能症。 -- 忙了一周后,反而没有放松感,只有一种周日的空虚感。
- 退休的年长者的空虚感。
- 即所谓闲暇时间增多,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利用。
存在之虚无的伪装:
- 对意义的挫折会通过追求权力、金钱得到补偿。
- 追求享乐、追求性。
我的小思考:
可以用来理解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。为什么人们会去追求权、色、财,明明他们的社会地位足够高了。
生命之意义
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普遍性,而在于特定时刻每个人的特殊性。
比如:这个阶段,我的生命意义,和儿童时期的生命意义是不同的。
对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,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,都提出了一个需要人解决的问题。
所以,不应该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应该承认生命向我提出了问题。我必须通过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我问题。
这就引出了,对待生命需要的责任感。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。
这章的内容是我最喜欢的,讲在现代社会,人的特殊性的重大意义。
不知道在看的读者从小到大,有没有一种被普遍性吞没的感觉,我感觉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。
同样与罗洛.梅的《人的自我寻求》有很多相似观点!!
存在之本质
- 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,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、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。
- 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,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。
- 人越是忘记自己——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——他就越有人性,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。
- 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
- 社会意义上的成功: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事业。
- 体验某种事情,如真善美或者去爱某个人。
-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。
爱的意义:发现生命意义的第二种方式
爱和性的关系
- 爱与性一样,都是一种主现象。通常,性是爱的表达方式。只有作为爱之载体的性才是正当的,甚至是神圣的。
- 爱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性的副产物,相反,性是被称作爱的最终合一这种体验的表达方式。
爱的阐释
- 直达另一个人的内心深处,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。
- 发现所爱之人的潜力,并帮助其实现。
书中这块对爱的阐释也超棒!!!
苦难之意义
- 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,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,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。换句话说,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,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。
人需要做的,不是像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,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。意义比逻辑要深刻得多。
作者提供的一些“术”上的建议
- 快乐是(而且一直是)一种附加品,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,反而会受到减损。将目的和副产品本末倒置,会增加过分关注。
- 矛盾意向法
- 一方面,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。
- 恐惧题目做不出来,恐惧任务完不成,结果真的就没完成。
- 另一方面,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。
- 不要抱有太高的期待。
- 特别是对于副产品的期待,本身就本末倒置了。
- 一方面,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的出现。
- 逆转心态,直到以相反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。
- 借助人类特有的幽默感中的自我审视能力。
- 例如,社会常说的摆烂、躺平。
- 需要注意的是,除非找到生命的意义,有一种使命感,否则这种方法也容易失效。
推荐相关阅读:罗洛.梅的《人的自我寻求》
军训期间看完的,下篇书摘就是它啦!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