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心经的六度修行:雕刻自己,关注自我成长
最近在听费勇老师讲心经,听到里面的六度时颇有收获,于是写一篇笔记以记录和分享。
金刚经中的六度
六度的修行是佛教经典《金刚经》(也称《心经》)中的修行方法论。
《金刚经》全称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金刚象征着锋利而能穿透一切,坚硬而可抵御一切之物。般若是一种清净的、出世间的智慧,与小聪明有着本质的区别,它让我们能够以更深刻、更透彻的视角去看待世界。而菠萝蜜意为到彼岸,这也正是我们修行的目标,从烦恼的此岸到达平静的彼岸。
“著境生灭起,离境无生灭”。此书正是告诉我们,当外在现象、外在事务和烦恼来临,如何通过修行的方式,让内心像金刚一样能够穿透现象,看透本质。而这修行的方法论,即是六度。
实际上,六度的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教义的阐释,更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,它引导我们雕刻自己,关注自我成长。他提醒我们,现实并非是外在的强大力量,而是我们内在的投射物,这让我意识到内心的状态对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情绪就如同流水一般,有情绪时波涛汹涌,则为“此岸”;内心平静时就如同平静的水面,则为“彼岸”。
布施:从“要”到“给”难能可贵
布施,是六度之首,它的核心在于从我们惯性抱有的 “我要” 的索取心态转变为 “给予” 的状态。
在心经中,无明引起了执着,开启了造业。我们习惯执着于权力、财富、名声,自然就会有心计和行为,这就造成了业。而真正的布施,能帮助我们去除内心的污垢。布施以帮助众生为目的,且不觉得自己是在布施。就如同老子所言,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。
布施的方法有三种: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。布施并非一定给予钱财的帮助,无畏布施就包括微笑、善意、鼓励等“情绪价值”的给予。
在布施的过程中,我们要学会把注意力关注到别人身上,关注别人的痛苦,这是一个不断向外释放善意的过程。
持戒:诸恶莫为,善缘自来
持戒能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清净,让我们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我们需要有所不为,从而避免出现恶缘;同时,我们需要有所作为,让善缘自然涌现。我们的生活忙忙碌碌,每天与诸多的社会关系打交道,明确知道有所不为,有所不念,能让我们避免陷入到贪懒、嗔怒、痴心中,而能关注自己真正的事业本身。
需要注意的是,持戒是只针对自己的修行,不可以此要求别人。戒是修行中的基础,我们要以戒为师,现实就会发生积极的变化。
忍辱:大无畏
忍辱,并非逃避和懦弱,而是一种超越 “我、人、众生、时间”,融入无限虚无的大无畏精神。这很难,但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鼓励,一种理想——面对逆境,要安然处之,当外界带来困扰时,回到内心,用智慧化解。需要明确的是,忍辱不是纵容恶,而是以强大的内心去应对一切。
精进:纯粹不懈
精进,意味着纯粹且不懈怠,其反面是懈怠、放逸和堕落。在佛陀的观念中,人处于一种中间状态,既可以向上提升,也可能向下沉沦,而精进就是推动我们向上的力量。
禅定:调心之法
禅定,也叫静滤,是一种调心的方法,要求我们专注在一个点上不散乱,从而进行深度思考,让心灵达到纯粹状态。
禅定强调观照和智慧,其中 “止” 是将心专注在某个对象,忽略其他对象;“观” 则是为了觉醒,进行观照,看到变化中的不变。最基本的禅定可以从关注呼吸开始。
般若:六度根本
般若,是六度的根本,它能将我们从乱纷纷的成见中带出来,看穿事物的本质,把握因果的本质。
后记
本文只是包含了个人在这个阶段对《心经》的粗浅理解,所谈内容比较浅薄,但都是我认为对自己比较有启发意义的点。
于我个人而言,更要加强持戒和精进这两方面的修炼。对于持戒,我粗浅认为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的更进一步表达。持戒二字更显深重,能告知我在面对外界事物时有所不为,有所不念,让身体变得清静。对于精进,能告诫我不要耽怠,要纯粹,不放逸,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坚持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